成都:温江“农家乐”引领乡村生态旅游新概念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朱务良 匡华伟 林枫 日期:2006-08-26
    中国园林网8月26日消息:2006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农家乐是时代的产物,群众的创造,游客的需求,更是中国乡村旅游的代表。温江作为农家乐的发源地之一,整合丰富的花草苗木资源,积极推进农家乐升级换代,将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温江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刚明确表示,温江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融入大都市,奋力推进一体化,努力打造成都独具特色的现代园林新区,按照“二园一区三点”的发展战略,把温江建设成为“人民富足、社会文明、经济雄厚、环境生态的西部新城”,从而实现“村美、民富、人和”的目标。

    因此,温江进一步放大“花博会”效应,以承办“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为契机,按照打造“西部花木的生产、交易、研发中心”的要求,以“天府花城”项目为重点,加快生态经济科技产业开发园核心区实质性建设,通过实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引进龙头企业和精品项目、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措施,促进花卉产业的集约化、科技型发展,延伸其产业链条。

    温江崛起成都第一代农家乐

    “周末去哪个农家乐耍一转!”现在,赏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的风土人情,已成为都市人追求健康、回归自然的节假日休闲方式和休闲新时尚,同时也为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渠道,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文明融合。

    农家乐,温江首创的乡村旅游品牌

    温江历史悠久,相传为古蜀鱼凫王都,境内属岷江冲积平原。温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鲜花不断。物产丰富,风光迤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

    农家乐,这个早已为人熟知的休闲旅游词语,最早就发源于成都温江。据《中国农家乐》等目前已发行的有关书籍考证,现任温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的甄先尧于1993年,结合温江花卉苗木丰富和离成都近的优势,提出并策划一系列以“农家美、农家乐”为主题的活动以来,“农家乐”便在应运而生了,并在以后的10多年里发展得如火如荼。

    据《中国农家乐》一书记载,从自然、社会环境看,温江花木的栽种历史悠久,1993年全区花木种植面积就达1万多亩,现在温江花木面积已达12万亩。同时温江是川派盆景发祥地,拥有川西花王陈开钦等一大批闻名遐迩、技艺高超的园艺师。因此,许多农户沿袭当地的历史习惯,在自家的庭前屋后栽花种草,农舍竹林掩映、绿树葱郁,花香四溢、清新宜人,走进农舍就是走进画卷,移步一景。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成都市民及周边区县的游人便云集温江,到温江农家品茗休闲,怡享农家风情。

    这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农家乐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温江农民已非常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将自己房前屋后和地里的花卉苗木资源变成资本,积极开门迎接追求回归自然的都市人,将自己地里的蔬菜、瓜果摆上桌,新鲜且成本低,客人吃得欢心,农民不出门就有了可观的收入。

    “逛农家乐”升级“乡村旅游”

    温江人将“农家乐”看作自己心爱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茁壮成长,温江人民一直给予了无限的呵护和精心的培育。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努力,拟将农家乐打造成与大熊猫、太阳神鸟等一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据甄先尧介绍,十多年来,温江从实践、舆论、理论诸方面致力于农家乐的发展、推进,不遗余力,下一步,温江继续做大“农家乐”这一块大蛋糕,力求将其打造成为温江旅游的品牌。温江将以花卉为主题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家乐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档次和服务水平,促进传统的农家乐品牌的升级换代,利用中国古典的造园等多种手法,打造具有中国乡村风格的“乡村旅游大观园”。同时,大力实施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沿线和江安河两岸的旅游产业带建设,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集花卉生产、餐饮娱乐、历史文化、市场流通为一体的复合型产业经济圈。

    花博会的成功举办,使温江的花卉、苗木和农家乐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推动传统的农家乐已向第三代过度,“逛农家乐”真正变成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了。

    这些项目不仅大大推动了农家乐的升级换代,而且还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和空间,加大了乡村旅游的承载能力。温江人也正凭借这独具特色的“农家乐”经济,实现了以旅助农、以旅促农,走在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前列,在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史上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今年2月15日,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王军来温调研乡村旅游发展时所评价的那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江在争创全省‘小康’示范县活动中,把‘农家美·农家乐’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县广泛推广,并走向全国,农民依靠旅游经济致富,温江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是可以‘拍胸脯’的”!

    去年以来,仅“国色天乡”一个景区就累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吸引游客将达100万人次,吸纳劳动力3000人以上。这进一步表明了温江“乡村旅游”已经初步取得了收益,随着资金的加大投入和硬件设施的继续完善,“乡村旅游”将会绽放出更强的活力。

    新城西成都的后花园

    温江区委副书记、区长何礼介绍说:近年来,温江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花为媒”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城乡同步推进了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创造出了一流的乡村旅游环境。

    实现“大城西时代”大跨越

    怡人的亚热带气候、碧波荡漾的杨柳河、翠绿葱茏的花木、四通八达的交通,不仅营造出了一流的乡村旅游环境,而且还构建出最佳的人居环境。

    温江区委、区政府按照“主动融入大都市,建设西部新城区”的发展思路,从卫星城起步,城市化发展水平接近了中心城市。2005年5月,长12.3公里、双向8车道的光华大道全线开通,缩短了温江与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正常情况下,市区到温江只需8分钟左右车程;前不久又一条连接温江与成都中心城区的交通动脉——芙蓉大道建成通车。至此,成温邛高速公路、光华大道、芙蓉大道,新城西与成都中心城区之间形成了三条门户主动脉,温江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把温江建设成为“大都市社区”,建设具有特定人文环境和生态特色的现代化花园城市。

    花博会成功举办以后,地处于成都新西门的温江进一步整合花木产业,放大花博会效应,按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思路,完成了从“住在温江”到“大城西时代”大跨越,温江的城市地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真正成为了成都这座特大城市的后花园。

    旅游北上城市东扩

    按照温江发展战略规划,温江的乡村旅游将向北部广袤的农村地区挺进,而城市将进一步向东扩,积极融入成都中心城区。

    为加快温江的发展,温江除投资3亿元修建光华大道外,还聘请世界著名城市规划专家规划新城区,将其由一般性景观公园扩建成城市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同时,还将丰富的水利资源引入城,让温江成为最佳居住区域,建成西部森林生态园。

    其中,光华大道是温江城市向东向南发展,对接都市中心城区的一条重要的轴线。同时,温江抓住万春镇作为成都市优先发展重点镇的机遇,以20万亩花木生态基地为产业支撑,着力建设花博会交易区,并引进成都置信公司在江安河城区上游西岸建设“国色天乡”项目,着力打造“生态万春、旅游新城”,有力带动了北部片区的城市化进程。

    目前,温江新城区建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林水结合、城绿相融、功能配套的花园式生态新区。据区委副书记苏雪萍透露,该区将在新城区实施20余个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用3年时间将新城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生态的城市新区。

    让花木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杜玉龙认为,去年,“花舞成都”为温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提供了新的平台,为乡村旅游产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筹办花博会、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等,温江加快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产业发展的重组、协调与融合,同时为失地农民创造新的就业空间。

    据统计,温江目前90%的农村地区都变成了苗圃,从业人员5.8万人,花木专业户2.53万户,这些农民正向花卉产业工人过渡,预计今年1—8月销售收入将超过5亿元。

    打造“乡村旅游大观园”

    依托花卉苗木的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温江城乡一体化工程的一个驱动器,推动着农村城市化、农民居民化,预计明年可基本建成全国首家以花卉生产、研发、销售为主题,集花木生产、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科技示范园区和“乡村旅游大观园”。

    目前温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