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高的海上观音百余米南山海上观音纪实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佚名 日期:2005-04-25

浙江园林网4月25日消息: 凌波伫立,衣袂飘飘。世界上最高的海上观音圣像———108米南山海上观音一面持箧,一面持莲,一面持珠,显得庄严而慈祥。
明天,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两万多人将共同迎来佛教界的盛事———108米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开光大典。鲜为人知的是,象征着“慈悲、智慧、和合”的海上观音圣像,是如何伫立在南中国海之滨的?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启发
海南建省后,一直缺乏知名的人文景观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场所。
1993年,时任海南省委书记阮崇武接到一位名为释永寿的和尚的一封信,要求在亚龙湾拨地数百亩,修建南国寺。阮崇武当即回复并告知三亚市,从亚龙湾的整体规划来看,由于风格和功能都不协调,不宜修建寺庙,并提议另择地建寺,纪念对中日文化交流起过重要作用的唐代高僧鉴真。由于鉴真又叫“南山宗”,故拟取名“南山寺”。
据史料记载,鉴真曾先后五次东渡日本未果,第五次在海上遭遇飓风,漂流到三亚的南山休整一年多,并建造大云寺传法布道。鉴真第六次东渡获得了成功。1991年,日本高僧孝司曾专程前来南山凭吊鉴真当年晒经的“晒经坡”。
1993年,阮崇武去三亚视察,顺便实地选址,但几个地方都不理想,只好找来三亚地图查找。从图上他看中了的鸭仔塘村旁的一大片空地,这里背山面海,农田和农居都不多,很适合作为开发用地。同时,庙址必须具备基础设施的托依,主要是水电路能否接通。这里离公路近,有高压电网经过,旁边有一条小溪,规划中拟建的大隆水库就在附近,各方面条件都很适合建寺。
后来一查,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南山。选定的庙址面对大海,水天相连,一望无际,后山顶海拔478米,古木参天,很有气势,这令参与选址的人兴奋不已。
1993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就南山寺的筹建问题,阮崇武专程拜会了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得到积极支持。
1993年6月,南山寺进入实际运作。经到江苏等地多方考察与讨论,三亚市委、市政府向省里报送了《关于拟定<南山寺兴建规划大纲>的情况汇报》。7月24日,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了此大纲。
南山寺项目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海内外各方的重视。批复后2天,海南省委统战部及南山寺项目筹备组等6人专程赴京,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南山寺的筹备情况。中央统战部、国宗局、中国佛教协会均表示,完全同意南山寺项目及筹建方案。
1994年1月24日,全国宗教团体领导人座谈会在三亚召开,赵朴初与60余名佛教界、建筑界著名人士赴南山考察选址。赵朴初当场将亲笔题写的“南山寺”额匾及墨宝赠给南山寺。同年2月,在评审南山寺修建规划设计时,正式将“南山海上观音”列入规划,确定像高108米。
1996年1月15日,海南各部门人员一行7人再次赴京,携带海上观音巨型铜像小样两尊,征求赵朴初意见。同年7月5日,赵朴初在南山寺功德基金会送来的一份材料上批示,“建观音的想法很好。我已于去年10月请吴立民、胡建宁二位先生依据经教结合实际情况商订处理办法。希望早日设计完成。”一年之后,国务宗教局正式批准了“海上观音”项目。
“传承、创新、经典”的设计理念
西汉末年,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已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在中国民间,影响最深、号召力最广的佛教人物形象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她不断出现在文学、戏曲、诗赋、雕塑、绘画、建筑之中,反映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并在亚洲形成独特的“观音文化”,国外学者称之为“半个亚洲的信仰”。据佛教经典记载,观音曾立下十二大愿,其中第二愿为“长居南海愿”。观音出巡南海救苦救难的传说在民间更被广为流传,故又被称为“南海观世音”。
南山海上观音圣像的设计者将项目定位为———“世界级、世纪级”的佛教文化工程。这就要求,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传承、创新、经典”,从形态、线条、布局、环境、建筑、整体等各方面进行再处理和再创造,成为东方佛教文化和佛教造像的代表作。
项目筹建伊始,就得到许多佛教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吴立民、胡建宁、徐勇良等佛教、文化、雕塑、绘画、冶金界的名家,在中国佛教协会与中国佛教研究所的精心指导下,进行了严谨的创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修改、完善,前后易稿数十次之多,最终确定了“一体化三尊”的三面造型设计以及采用白色合金材质制作“白衣观音”的方案。
“一体化三尊”即:海上观音分为东、西、北三面像,北面像手持经箧,象征智慧;东面像手持莲花,象征和平;西面像手持佛珠,象征慈悲。定位“一体化三尊”,是因为无论从海上、陆上或哪个角度,都能与圣像形成对视交流。采用合金材质是为了增加雕像抗腐蚀抗风抗震能力,而取“白色”则是为了让圣像在蓝色海水的反衬下,更能增强视觉效果。
赵朴初亲自为圣像题写了“南山海上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