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痛点变金山银山!2025“滇池时代”论坛构建滇池沿岸和谐新图景

来源:园林网 作者:柏斌 日期:2025-11-25

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2025年“滇池时代”发展论坛于11月16日在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大自然风情园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昆明学院·云南特色资源植物智慧农业工程中心主办,云南榄蓉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联合承办。论坛聚焦滇池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绿色防控、生态修复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cbf70f6fa25b39befce9bd878a1477d3.jpg

论坛会场

从“对抗”到“调控”:构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新体系

昆明学院云南特色资源植物智慧农业工程中心黄敏教授在题为《从“对抗”到“调控”:生态农业为滇池流域构建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新体系》的报告中指出,作物病虫害防控与滇池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她强调:包括过度依赖农药和化肥的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内的人类活动,已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严峻。

f9166b4e9f9f120f5fde8625c6d1a742.jpg

黄敏教授

黄敏教授认为,病虫害频发及“施药—抗药—再施药”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现代农业集约化导致的生态系统简化和同质化。她呼吁推动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试图“消灭”有害生物的“对抗”模式,转向追求“平衡”的“调控”模式。

黄敏教授说:造成植物病虫害猖獗及“施药-抗药-再施药”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现代农业集约化导致的农业生态系统简化和同质化。她呼吁亟需一场根本性的思维转变:即从试图“消灭”有害生物的“对抗”模式,转向寻求“平衡”的“调控”模式。

黄敏教授提出,应走生态农业之路,通过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重塑其自我调节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黄敏教授提出应打好“三张牌”:打好“生态牌”:恢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充分利用其自我调节能力,让农田“自己干活”;打好“科技牌”:推动作物病虫害防控走向“精准化”与“智能化”,推广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绿色防控技术,持续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安全; 打好“政策与市场牌”:通过生态补偿、绿色补贴等政策降低农民转型成本;同时打造“滇池流域绿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放心种、放心赚”。“用生态农业的智慧,为‘滇池时代’描绘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动人画卷,让滇池的清波与田间的绿意相映生辉!”黄敏教授说。

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融合:打造滇池沿岸绿色发展样板

昆明学院云南特色资源植物智慧农业工程中心董明华博士提出以“生态优先、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为核心的综合性发展方案。该方案不仅为滇池治理与沿岸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更将村落生态农业打造为城市学生的“露天研学课堂”,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b24691b950840d5fdcb8d4fb3aef547e.jpg

董明华博士

董明华博士强调,滇池沿岸的未来在于实现“湖、村、人、产”的和谐统一,核心是推动生态、村庄形态与产业业态的“三态”协同。他说:“必须坚守‘滇池保护治理’底线,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展农业的多元价值与乡村的多元功能。”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修复环境,更要激活乡村。”董明华说。他表示:通过发展景观性与经营性业态,将滇池沿岸从生态痛点转化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董明华博士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水环境治理路径:首先,利用高效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等技术严控外源污染;其次,构建“生态沟渠—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组成的低维护地表径流净化循环体系;最终通过生态疏浚并引入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构建完整的“水下森林”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重现“清澈见底”的滇池美景。

0ec8b6b635351d3962c339db9a58d7a0.jpg

董明华博士指导学生利用生态浮床,验证水生植物的净水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董明华博士特别强调生态农业与教育研学的融合。他指出,滇池沿岸的生态农业系统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教育宝库。“我们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例如将秸秆转化为手工艺品或菌包材料,这些过程不仅能形成产业链,还可面向城市学生开展生态研学,成为理解循环农业的生动教材。”董明华博士说。

在董明华博士看来:未来,滇池沿岸村落不仅是农产品生产基地,更将成为城市学生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明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亲手参与秸秆编织、观察菌菇生长、学习覆膜腐熟还田技术,在实践中学懂“变废为宝”的生态智慧。

cebe6524d1ba8ec05684ec47571d239e.jpg

学生在工程中心利用有益生物,构建滇池沿岸稻田的绿色防控新体系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董明华博士提出推进“农田村落生态花园”建设,以本土植物重建稳定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此举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的同时,也为市民与学生打造出兼具野趣与美学的休闲研学空间。河道区域构建的“湿生—挺水—浮叶—沉水”植物生态交错带,本身即是一座生动的湿地生态系统博物馆。

董明华博士描绘了一幅城乡共融的新图景:滇池沿岸将成为集生态屏障、宜居家园、产业热土与教育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洁净的湖水、美丽的乡村与蓬勃的生态农业,将共同构成吸引城市居民与年轻学子的“生态磁极”。村落不仅因生态而美,更因与城市互动而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13068151917d6318c20d1ace5936a9fd.jpg

滇池流域生态农业焕发勃勃生机

结语:本次论坛为滇池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路径与实践参考。黄敏教授与董明华博士的报告表明,通过生态农业与绿色技术深度融合,滇池流域有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随着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滇池沿岸有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鲜活样本,为全国流域治理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云南经验”。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