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协同推进森林草地湿地调查监测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谢力 日期:2025-11-24

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深入的关键时期,如何精准掌握林业资源家底,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可靠支撑?

浙江省以森林、草地、湿地普查为切入点,通过机制重塑与技术革新,探索形成了“协同推进、精准定界、数字赋能”的调查监测特色路径,为实现空间管理“一张图”、资源管理“一套数”奠定坚实基础。

重塑机制 协同推进凝聚合力

浙江各级自然资源和林业主管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紧扣核心任务,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商定规则—推进落实—发现问题—补充完善”的螺旋式递进工作流程,定期调度、压茬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有序高效推进。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引导基层深度参与,及时破解实操难题,有效压缩响应时间,实现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

针对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及时组织会商研判,动态优化调整规则,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良好机制。在林草湿管理类型标注规则制定过程中,根据基层实践反馈,先后三次修订完善,真正实现规则共商、过程共管、结果共认。

优化规则 精准调查提质增效

浙江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国土地类与植被覆盖类型不一致、调查与管理衔接不畅等问题,因地制宜优化调查规则,推动调查监测工作不断走向精细化、科学化。

明确不一致图斑处理类型。系统梳理林地内乔竹灌不一致、林地与园地、林地与草地等14种不一致类型,综合运用高清影像与经营档案进行地类认定,形成统一尺度要求,提升基层工作效率。

界定“合理不一致”情形。结合内外业调查结果,明确“建设用地上的乔木覆盖”“园地上的乔木覆盖”等20类“合理不一致”情形,经自然资源和林业主管部门共同确认后视同一致图斑,有效化解调查矛盾。

创新外业举证方式。针对部分区域通达性差、举证困难的情况,明确可采用无人机举证、类型举证等方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完善林草湿调查规则。明确林地上种植油茶、香榧、杨梅、山核桃等经果林的,继续按林地调查管理,依法保障林农经营权益,每年减少“伪流出”林地约4万亩。

厘清边界 管理分类精准落地

浙江充分结合管理档案与空间布局实际,科学标注管理属性,精准划定管理边界,从制度层面推动调查与管理有效衔接。

林地管理方面,对位于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25度以上陡坡、国有林场、省级以上公益林等区域的恢复属性林地,按林地管理;对国土变更调查为非林地,实际为临时使用林地、林业直服设施用地的,按林地管理,涉及公益林的原则上不改变森林类别。草地管理方面,对具有独特景观、生态价值的草地按草地管理;对林地范围内因采伐、火烧、造林等被调查为草地,实际为迹地、未成林地的,按林地管理。湿地管理方面,明确沼泽、水域和滩涂等各类湿地,特别是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原则上按湿地管理。

通过精准划定管理边界,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化执法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

数字驱动 智能监测迭代升级

浙江紧扣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以算法迭代为核心,推动调查监测从人力支撑向智能驱动转变。研发一体化调查模块,贯彻外业“只跑一次”理念,打通“掌上林业”与“国土调查云”数据接口,实现双平台调查、统一通道审核、一套数据汇交,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推进激光雷达技术应用,率先开展基于激光雷达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研究,建立了分别树种的蓄积量碳储量反演模型,构建了通用航空数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强化数据整合与算力支撑。将林草湿调查管理数据全面纳入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深化“底图+大脑”“模型+应用”模式,推动平台服务由人工响应向智能分析升级,进一步提升空间治理效能。

从各管一摊到协同监测,从“数据孤岛”到“一张底图”,浙江以“四个融合”为牵引,持续推进国土变更调查和林草湿调查监测深度融合,扎实绘就美丽浙江的资源底图,为破解业务壁垒、化解耕林矛盾、优化空间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浙江担当与先行风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