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泉以“四链”融合推动森林“四库”联动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梅运田 日期:2025-11-24
龙泉市是浙江省23个山区县之一,林地面积393万亩,森林覆盖率84.78%。近年来,龙泉市依托特色林业资源优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通过推动资源链、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森林“四库”潜力,全面提升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走出一条林区增绿、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完善资源链
龙泉市健全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推动资源管理数字化,制定《林地权属落界及信息获取与表达技术规范》,建立林地权属数字化落界系统,集成资源调查基础数据,并叠加基础设施和林企分布图层,完成林地权属落界199万亩,化解纠纷600多起。
构建“林长+护林员+网格员+综合执法”森林管护体系,划分237个责任网格,利用卫星遥感、红外监测等技术手段,强化火情、病虫害预警。依托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重点培育乡土珍贵和彩色树种为主的混交林,打造稳定的生态系统。
龙泉市森林“水库”更充盈。全市森林资源质量不断提升,森林蓄积2448.67万立方米,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22.46亿立方米,相当于160个西湖的水量。出境水常年保持一类水质。
健全产业链
龙泉市加快推动林业一产增产增效,科学布局建设竹木用材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基地,推行“种养巡护产”全周期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生产规模。
重点推动林业二产转型升级,抢抓“以竹代塑”发展机遇,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竹木产业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方案,通过政策奖补等方式,引导40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技术升级,破解产业同质化、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
同时,大力培育林业三产,打造观光旅游、森林康养、自然研学、山地运动等多种业态。
龙泉市森林“粮库”更坚实。木本油料、林果、林菌等产业加快发展,提供大量优质森林食品。全市种植油茶5.09万亩,亩产茶油50公斤。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95万亩,建成林下种植养殖基地260个,创建省级“千村万元”林下经济示范村、“一亩山万元钱”高质量基地等30个,带动3万多林农就业增收。
优化服务链
龙泉市强化政策供给,出台20多项扶持政策,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打造“益林共富”数字服务平台,贯通7个层级196项业务数据,实现山场权属“一键查询”、资源评估“自动评估”、林产品“在线交易”、涉林贷款“线上办理”等功能,便民利民效果显著。
优化林业金融服务,农行、农商行等7家银行推出林权抵押、收益权质押、竹木小微速贷等10多种信贷产品,探索“未来收益权质押+保险贷”等新模式。组建竹木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立“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驻企联络员”服务机制,强化产业科技支撑。
龙泉市森林“钱库”更充实。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126.93亿元,同比增长9%,竹木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2.3%,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接待游客374.2万人次。森林资源进一步盘活,累计流转林地118.87万亩,发放涉林贷款63.54亿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8.83亿元,惠及林农18.9万人。
延伸价值链
龙泉市创新林地经营权流转、林业股份合作、林地地役权改革等制度机制,成立龙泉市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村级林业股份合作社,集中连片流转收储闲置林地,构建“国企+企业+村集体+林农+社会资本”利益共同体,推动林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建立以“单位面积碳储量、碳汇量”为核心的评估机制,试行碳汇权登记制度,发放碳汇权证2.4万本。探索推行“山海协作”碳汇生态横向补偿、“碳汇+司法”、“碳汇+会议碳中和”等模式,进一步培育碳汇市场。
龙泉市森林“碳库”更稳固。建立“政府统一开发+村集体、林农参与分成”建设模式和“碳汇+司法”“碳汇+金融”“碳汇+保险”等应用模式。2024年全市森林植被碳储量2448.67万吨,碳汇评估价值量120.9亿元,碳汇贷款余额1.71亿元。近两年完成10笔碳汇交易,交易额57万元,发放“浙林碳汇”项目收益分红,助力16个村的农户增收12.4万元。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