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畔,守护“生命之湖”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邵玉姿 日期:2025-11-18
清晨,天刚蒙蒙亮,武大勇便驾车出发了。
车内后排座位上,一个背包、一台相机、一个三脚架、两支望远镜是武大勇出行的标配。一旁,一个红色的水桶里,形状各异的取样器格外显眼。
行驶近20分钟后,武大勇抵达河北衡水湖畔。没过多久,太阳慢慢升起,寂静的衡水湖面上洒满了金光。伴着晨曦,背起背包、拿上相机和望远镜、扛起三脚架,武大勇走进衡水湖的小湖隔堤,渐渐消失在视野里。
十余年扎根衡水湖
武大勇是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教授,今年54岁。从2009年起,他便一直扎根衡水湖,从事湿地生态研究与保护。
宽广的水域、茂密的树林、青绿的草地……“衡水湖生境十分多样化,是华北平原单体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唯一保持水域、沼泽、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初见武大勇,他戴着黑色镜框眼镜略显拘谨,可是一聊起衡水湖,却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生态多样性十分丰富的衡水湖,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候鸟的天堂。每年春秋两季,这里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迁徙候鸟。
“看,豆雁已经回来了,预计这个月底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再过不久灰鹤也要飞回来了。”拨开湖畔一片芦苇丛,武大勇轻轻将三脚架支在一旁,安上单筒望远镜开始观测。单筒望远镜的观测距离更远,双筒望远镜的观察范围更广,武大勇每次观鸟都会带上这两样工具,交错着观察。
“现在是越冬期,大约有七八十种鸟类会途经衡水湖或在此越冬。每年越冬期鸟类的数量和分布都有不同。”武大勇边说边拿出本子记录。
为了保护好这群鸟儿,来自政府、科研院所、民间团体等的许多人一直在付出努力。
武大勇8年前也正式加入其中。此前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衡水湖里的各类昆虫。“昆虫的多样性是衡水湖健康状态的重要体现。生境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昆虫也就越多”。采集样本、分类鉴定、制成标本……那几年,教学之余,武大勇几乎每天都会抽时间来衡水湖的水域、高坡、洼地等不同生境采集样本。所有生境一处不落,几年来,武大勇和他的学生共采集昆虫样本十余万只,制作标本近3万件,初步摸清了衡水湖的昆虫“家底”。
研究“对象”从昆虫延伸至鸟类,源于一次偶然的机遇。
记录鸟类观测数据超10万条
“8年前,就是在这里,我在衡水湖发现了青头潜鸭,开启了我的‘观鸟’之旅!”来到小湖隔堤的拐弯处,武大勇停下脚步,重新支起三脚架,示意记者上前观察。
2017年,武大勇受邀参与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专家组的一次晨起考察,让他意外观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
此后,武大勇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了对青头潜鸭的持续监测,并制定了衡水湖青头潜鸭的数量动态表和空间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当地增设生态巡护员,在科学有效保护青头潜鸭的同时,进一步改善衡水湖生态环境。
2018年3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重要栖息地”。目前,青头潜鸭一年四季在衡水湖栖息、繁殖。
衡水湖畔,总能见到武大勇忙碌的身影。为了观察青头潜鸭的习性,武大勇往往凌晨就从家里出发。他常常拿着望远镜匍匐在芦苇丛间,头盔和身上都披着绿色的絮状外衣,看上去就像一团灌木。
从走访监测到设立覆盖衡水湖所有生境的60多个监测点,从迁徙季节重点观测到全年全方位监测,如今,武大勇及团队已记录了鸟类观测数据超10万条。
“我们还梳理了历史鸟类记录和资料,目前,衡水湖记录到的鸟类已经达到336种。”武大勇说。
衡水湖的生态越来越好,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新记录的鸟类品种数也在逐年增加。“自2017年以来,我们团队共观测到新记录鸟类27种。不光鸟类品种增多,鸟类种群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就在去年冬天,武大勇及其团队成员还观测到雪雁和白颊黑雁首次现身衡水湖。
“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研究要逐步深入,范围也要逐步扩大”。从小湖隔堤回来,武大勇放下观鸟的“装备”,拿出红色水桶,健步迈向不远处的小码头。跳上小船,船夫划起船桨,载着武大勇朝湖心而去。取一瓶深度50厘米处的湖水,装一罐湖底沉积的淤泥……停泊在湖心的一处芦苇荡旁,武大勇站上小船甲板,小心翼翼采集接下来水质研究所需的样本。
多方力量联动
上午近9时,武大勇回到学校实验室。细心存放好样本后,简单吃过早饭,他又匆匆来到标本展览馆,准备当天的亲子科普小课堂。于武大勇而言,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措施的出台只是衡水湖生态保护的一部分内容。
“更大力度的保护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注入,依赖更多公众的共同参与”。牵头成立衡水湿地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定期开设“标本”科普小课堂,组织策划“听声识鸟”等多元化自然体验活动……武大勇的时间总是不够用,可他却乐在其中,始终不知疲倦。
保护重在协同。更多力量加入保护衡水湖的行列:去年12月,由衡水学院牵头,同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河北省衡水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申报、建设的河北衡水湖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获批。今年10月25日,这一监测站正式揭牌成立。“多部门多团队协同保护,不断提升衡水湖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打造一个更美好的‘候鸟天堂’。”武大勇说。
守护也不止于衡水湖。“太行山、燕山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河北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设计院之邀,几年前,武大勇开始带着团队成员在夏季繁殖期和冬季越冬期深入山间监测生态系统、观测鸟类迁徙状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武大勇总能从艾青的诗句中找到情感共鸣,对他而言,衡水湖既是他科学探索的课堂,又是心灵栖息的净土,更是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挚爱,是他将用一生来守护的“生命之湖”。
保护生态、守护候鸟,兴趣是原始的动力,初心是恒久的支撑。“守护好候鸟的栖息地,就是守护好我们每天生活的美好家园。”乐此不疲的武大勇正计划着将团队这些年观测到的记录资料和数据信息整理成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