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嫩江以林下经济绘就县域发展新图景
来源:中国网 作者:程磊 日期:2025-11-13
在黑龙江省北部,嫩江市50.5万公顷林地绵延铺展,31.7% 的森林覆盖率不仅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嫩江市林业和草原局深入贯彻市委“生态优先、产业兴林”的发展理念,以林长制为引领,践行“两山”理论和大食物观,通过“三绿”并举、“四库”联动的创新策略,推动林下经济与农业、文旅、加工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更激发了县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政策引路:科学布局特色产业基底
嫩江市林业和草原局紧扣黑龙江省“九珍十八品”森林食品省域公用品牌建设要求,落实市委一届七次全会“壮大特色产业”的部署,按照“一场一特色”的原则,精心规划了“林菌、林果、林猪、林鹅”四大特色基地。
同时,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护林员+志愿者+公安干警”的巡山机制、“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以及专项扶持政策,有效降低了经营主体的成本,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赋能:打造林菌产业优质样板
为破解传统种植难题,嫩江市与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两名研究生驻点菌棚,既监测菌棒生长,又培育本土技术骨干,成功打造了“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依托这项合作,嫩江市在5个林场建成种植示范点,2024 年种植西藏6号黑木耳31万包,收获3.5万斤高品质产品,经精选精包后直供高端市场。2025年规模进一步扩大至39万袋,其中西藏6号占比超96%,预计产值可超150万元。8月底在黑龙江大学技术团队及湖南林科院老师的支持下,在四十里河林场及前进镇东升村开展林下松伞蘑仿野生培育工作,先后赴当地采样十余次,接种制作PDA灭菌培养基1200余板,进行松伞蘑林下仿野生栽培子实体悬浊液喷洒5次约100L,菌产业的“黑色金矿”持续扩容。
特色培育:推动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在嫩江农场的蓝靛果种植基地,沉甸甸的蓝果挂满枝头。作为“森林粮库”的重要组成,嫩江市以该基地为龙头,扩大高峰林场科技示范园规模,通过扦插繁育技术提升苗木质量,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4855亩。这些富含花青素的果实不仅可鲜食采摘,还能深加工成果酱、保健品等,种植户通过果粮间种与低承包费政策降低成本,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生态养殖同样亮点纷呈。白云岱林场与渝大洲养殖场合作的二代野猪项目,利用林地天然环境培育的野猪,肉质细腻、风味独特,2025年出栏2000余头,年收入预计2500万元。林鹅产业通过“龙头企业 + 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养殖,2024年养殖量达13万只;招商引资的企业在白云岱林场依安点的鹅养殖项目已开展建设工作,养殖种鹅约8000羽,林鹅总养殖量今年预计可达30万羽,“嫩江北鹅”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新兴破局:培育多元业态增长动能
“不能只盯着传统种养,要让每一份森林资源都产生价值。” 基于这一思路,嫩江市林草局将2025年重点推进食用菌和桦树液两大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开拓寒地龙药等新兴领域,为林下经济注入新动能。
在桦树汁开发中,林草局联合市属国企公司,在4个林场规范化采集桦树液,2025年已采集2170吨,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桦树液饮品。截至目前,已累计生产并销售桦树汁原浆饮料145吨、桦树汁碳酸饮料1697吨,销售合计超540万元。同时还创立了全新商标“沃克森林”,实现了合作从生产到品牌的完整落地。
寒地龙药产业成为新亮点。2025年4月,市林草局联合科技局、农业农村局,邀请哈尔滨师范大学专家举办座谈会,专家团队为蓝靛果、赤芍等品种适配性“把脉”,培训平贝种植技术,推广林下方野生栽培模式,让“本草”在林间焕发新生,为群众开辟增收新渠道。
生态筑基:守护发展的绿色底色
“发展必须守住生态根本”,市林草局始终将生态优先贯穿工作全程。完善“7+5+2”林长制制度体系,推行“三长联动” 机制,开展“清风行动2025”,定期开展林地生态监测,确保产业规模不越生态红线。这种“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理念,让每一片林地都成为可持续的“绿色银行”。
高峰森林公园的保护与开发,是“生态 + 文旅”融合的典范。园内300年树龄的云杉原始林、全国唯一的红皮云杉与樟子松融合古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墨尔根至漠河古驿路驿站”附属遗址崔氏墓地,共同构成“生态+文化”的独特魅力。2025年,公园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既保护了生态与文化资源,又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
从菌伞破土到蓝果盈枝,从林间牧猪到空中飞鸟,嫩江市正以实际行动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林下经济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让生态红利持续惠及万千百姓,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