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系统推进助力“海上森林”重焕生机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王彤 日期:2025-11-11

“看,黑脸琵鹭又飞回来了!”立冬前夕,木兰溪入海口潮声涌动,连片秋茄、白骨壤、桐花树随风摇曳,黑脸琵鹭低空掠过,留下一道白色剪影。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绿滩3年前还是互花米草疯长之景。

“变化源于一场全链条的系统治理。”莆田市林业局局长林荣斌介绍,2021年以来,莆田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群策群力强化保护、依托项目推进修复、联合联动加强监管三大举措,有序推进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涵江蓝色海湾 佘琦辉摄

截至目前,全市红树林面积达4309.9亩,主要分布在仙游县、荔城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等地。其中,湄洲片区是核心分布区,面积达2136.15亩。原生红树科植物秋茄为各区红树林优势种,与桐花树、白骨壤共同构筑起滨海“绿色长城”。

多方协同凝聚保护合力

今年11月,妈祖文化赋能全球红树林保护与利用论坛在莆田启幕。该论坛以“弘扬爱和善 保护红树林”为主题,汇聚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近90位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国际组织成员和企业家嘉宾,通过实地考察、科普交流、主旨演讲、高端对话等方式,共同探讨全球红树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大计。

众多贤才汇聚一堂,仅仅是莆田凝聚各方力量、强化红树林保护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科研智库建设方面,莆田市邀请清华大学、华侨大学、莆田学院、台湾中研院、台湾湿地学会等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共同组成莆田市红树林保护与研究的“科研智囊团”,并召开闽台红树林生态系统科学工作交流座谈会,强化两岸在红树林保护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此外,莆田市与华侨大学合作,开展红树林群落结构与病虫害调查研究,评估红树林恢复期的碳储量及其生态系统健康。

在产业招商方面,莆田市引进深圳市一家红树林科技企业,探索实施“红树林蓝碳经济试验区”生态工厂项目,在现有退养塘内进行地形改造,局部快速修复红树林生境,净化水质的同时开发蓝碳价值,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激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研究。

保护意识需从娃娃抓起。莆田市与莆田学院合作推动生态教育进校园,促成市实验小学、妈祖小学挂牌“湿地学校”,并开展师资培训、“小手拉大手”等系列活动,携手海峡两岸专家共同培养青少年的湿地保护意识。同时,结合“世界湿地日”、“湿地保护宣传周”等节点,通过摄影比赛、自然体验、融媒体宣传等多元方式,推动红树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此外,莆田市充分利用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和湄洲岛红树林生态公园资源优势,组织“红树林+研学”、观鸟等自然体验活动,将生态保护与公众参与深度融合,构筑起社会共治、全民共享的湿地保护新生态。

科学修复擦亮生态底色

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全国15个典型案例,《海丝路上,读懂“妈祖故里”的生态复兴——福建省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功入选;9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上,“兴化湾木兰溪口河海共治 湄洲湾妈祖故里生态复兴”项目荣获重大项目奖。这些荣誉源于莆田的蓝色海湾治理实践。

多年来,莆田市秉持陆海统筹、因地制宜的科学理念,在木兰溪入海口、妈祖城沿岸等区域,以重点项目为有力抓手,统筹推进红树林修复。结合莆田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开展退养还滩、红树林修复、入侵植物治理等“清退+修复”工作。针对湄洲岛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莆田积极探索创新技术手段,采用“深水海滩红树林初期发育原位辅助管养技术——根部套PVC管植技术”,并结合吹填淤泥等有效手段,成功攻克困难立地条件下红树林种植难题。

同时,莆田市依托木兰溪全流域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等,持续强化红树林保护修复,扩大红树林面积。针对部分无法原地修复生态的破坏生态资源案件,莆田市创新性地采用“造林增汇”蓝碳替代性修复方式,委托专业第三方在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新造红树林。

2021年以来,莆田累计新造红树林3373.9亩,抚育管护现有红树林636亩。2022年、2023年先后率先在全省完成互花米草除治任务556亩及互花米草除治后滩涂生态修复任务111亩。

如今,白鹭成群,水草丰美,鱼翔浅底,过去难得一见的美景,在木兰溪畔随时可见。

全域共治筑牢守护防线

2024年,涵江区法院审理一起非法捕捞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因环境整治,案件中被破坏的水生生物资源无法原地修复,区法院责令被告人采取等价异地替代性修复方式,委托第三方,在湿地公园内种植红树植物,替代修复受损生态环境。这种将生态破坏行为转化为造林增汇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从“破坏者”到“修复者”的角色转变。

为推动湿地保护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作战”,莆田市建立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林业、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定期会商湿地保护修复监管工作。同时,创新“府院联动”机制,于2024年推动多部门共同签订《关于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化红树林生态司法保护。

2024年,《福建莆田木兰溪口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24—2028年)》获省林业局批复,以红树林和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为核心保育对象的莆田首个省级湿地公园正式步入建设轨道。

守护这片绿色,还离不开科技的“火眼金睛”。莆田市已经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监管机制,运用卫星航拍、无人机、望远镜、地面巡查等措施,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掌握红树林保护修复情况。严格红树林地用途管制,加强日常巡查和联合执法,从严管控涉及红树林的人为活动,在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筑牢红树林资源生态屏障。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