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绿染黄河故道 梦圆富民新篇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杨庆利 日期:2025-11-10

河南省濮阳市头枕黄河故道,脚踏三省之交,吞吐着大运河的千年文脉,沉淀下“中华龙都”的磅礴气象。可若把时光倒回40年前,全市原有风沙化土地137万亩,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沙窝子。

然而,这片土地从不甘于被风沙定义。经过持续治理,濮阳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富同兴”的巨大转变。“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一项项荣誉是濮阳交给新时代的生态答卷。

南乐马颊河国家湿地公园。河南省濮阳市林业局供图

治沙,不是零敲碎打的游击,而是一场系统谋划的战役。濮阳以黄河、金堤河、马颊河、引黄入冀补淀四大生态走廊为“主骨架”,在国道、高速、河渠沿岸科学植绿,构建起首尾相连2000多公里的生态防护网。这张绵延的“绿网”,不仅牢牢锁住了风沙,更守护着“一渠清水送雄安”的国家使命,成为拱卫华北平原南大门的豫北生态屏障。

浓浓绿意还从宏大的生态廊道悄然渗入城乡肌理。通过“一村万树、果树进村”等行动,村庄的边角地、房前屋后都见缝插绿,花果飘香。全市村庄绿化面积累计超过10万亩,一个个村庄如同散落在平原上的小花园。清丰县西赵楼村的变迁便是最好注脚——昔日的沙坑地,如今被桃树、梨树环绕,春天花香四溢,秋天果实累累。

目光转向田野,超200万亩耕地被高标准农田林网精心护卫,生态与生产奏响和谐乐章。持续的植绿增绿,还催生了13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逾15万亩。周末,市民漫步其中,脚下绿草如茵,耳边鸟鸣啁啾,昔日的“沙窝子”蜕变为人们亲近自然的诗和远方。

绿色生机的背后,是更加动人的富民故事。濮阳人治沙,不只想让大地“绿起来”,更盼着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濮阳做足林下文章,让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能生金长银的“聚宝盆”。

在清丰县万相红梨基地,刘爱英的指尖轻抚过枝头饱满的果实,她的目光里藏着一部与风沙博弈的历史。历经推平沙丘、改良土壤、抗击灾害的艰辛,她坚持精细化管理,如今熬制的红梨膏成了“老家河南”的紧俏货,园里养的上万只大白鹅形成了生态循环,更带动周边200多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

而经开区新习镇的国储林,则是立体经济的典范。抬头看,香椿、杜仲、皂角树郁郁葱葱,撑起一片阴凉;俯身瞧,林下80多座大棚里,羊肚菌撑着灰褐色的“小伞”破土而出。这些坐上火车远销四川的“金疙瘩”,亩产值高达三四万元。这正是践行“树立大食物观”、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

如今漫步濮阳,15万亩经济林硕果盈枝,6万亩苗木花卉织就斑斓画卷,26万亩林下经济焕发勃勃生机。4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掩映林间。2024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76.8亿元——这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绿水青山馈赠给千家万户摸得着的幸福。

绿色的成果来之不易,守护更需长远之策。濮阳通过推行“林长制”压实管护责任,一支500余人的林业技术队伍常年穿梭于林地之间,持续的资金投入为国储林等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为绿染黄河畔筑起坚实的制度与人才屏障。

如今,濮阳人又许下新的承诺———不仅要让这片绿色深深扎根黄河之畔,更要让这绿色绵延不止、生机无限。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