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创新制度机制联动森林“四库”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梅运田 日期:2025-11-03
晋城市森林覆盖率40.3%,位列山西省第一位。近年来,晋城市聚焦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林权登记、规模经营、资源利用等制度机制,增强林业生态保护和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森林“四库”更好联动。
规范林权登记管理
晋城市加快整合原林权登记档案数据,创新林权地籍调查方法,规范林权类不动产登记程序,推动林权登记与林业管理有机衔接。
通过补充完善共有权利人、核对修正电子档案、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和正射影像实景三维技术等措施,解决联户承包缺失共有权利人、林权申请表编号和小班不正确、权属重叠和地类冲突等问题。
全市林权档案实现电子化,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实现常态化高效化,妥善化解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16.89万个。
创新林地经营模式
晋城市推行国有林场托管经营集体林地模式,引导煤炭企业、民营企业领办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以林业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建设林业精品工程。同时,借鉴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落实机制,推进乡村(乡镇林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加强集体林经营技术指导。高平市出台集体林权流转奖补政策,陵川县建设省级森林经营试点县,推动集体林经营提质增效。
晋城市集体林经营管理机制更加灵活高效,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18.8万亩,涉及5000多户林农,国有林场托管集体林地28.9万亩,集体林森林抚育完成8.6万亩。
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晋城市开展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试点,高平市、陵川县签订全省首单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协议书。开展“点供用地双平衡”改革试点,解决森林旅游康养项目用地问题。
创新林业金融服务机制,推出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经济林基地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以及湿地碳汇指数保险、“古树名木”保险等林业保险产品,探索“林业碳汇+金融+科研”模式,发展林业碳汇。
“十四五”以来,森林“水库”“碳库”巩固扩容。全市累计完成造林8.9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5.7%提升至40.3%,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升。
支持发展生态富民产业
晋城市做大做实森林“钱库”“粮库”。巩固壮大名优干果经济林基地,发展木本粮食、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结合“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等建设,形成晋城旅游康养品牌效应。
林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2024年晋城市林业产业总产值42.8亿元。全市建成30多家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每年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7500多万元。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172万亩,建立山茱萸基地3.5万亩、连翘基地210万亩,2024年全市林下中药材总产量超1.5万吨。森林旅游康养年游客接待量超过4000万人次,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每年直接带动365个村集体增收58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