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山上护青绿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明峰 日期:2025-10-28

晨曦微露,四川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曹家管护站的吕云,已经在巡山的路上。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去,他背着巡护专用包,踩着湿漉漉的泥土,一步一步,沿着盐茶古道前行。

曹家管护站的管护员们,每月在站工作超过25天,巡山查林的时间不少于14天。吕云已在四川省万源市从事林业管护工作长达35年,他的身影,几乎已经与花萼山融为一体,成了这片山林的一部分。

花萼山,每一棵树、每一片叶,都寄托着管护员们的希望与梦想。他们用巡查系统记录每一个点位的草木生长情况。巡查系统就像他们的另一双眼睛,帮他们准确地掌握山林的动态。

“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部门。”与吕云同行的管护员廖永发说。

在万源市白沙镇后河村,有一棵当地人估计树龄在300年以上的观赏树木——川黔紫薇。在一次盗采事件中,这棵树失去了部分树根。吕云得知情况后,立刻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给这棵古树连续输了好长一段时间营养液,最终令它起死回生。

除了守护树木,管护员们对动物的救助也同样上心。今年3月下旬,吕云、廖永发等巡护员将巡山过程中发现的一只受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带回管护站,在悉心照料之下,毛冠鹿的情况逐渐好转。

在花萼山这片绿色的家园中,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金雕等。管护员们定期前往周边村庄,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开展生态科普宣讲。他们会向村民展示野生动植物的图片和视频,讲述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保护意义,还会组织村民参与一些简单的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山林垃圾等,让村民亲身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保护区,大量的红外相机如同忠诚的卫士,隐匿在山林的各个角落。管委会根据野生动植物的活动规律和栖息地特点,科学规划布置相机,并定期对相机进行维护和检查,及时更换电池和存储卡,确保相机能够正常工作。当夜幕降临,山林中一片寂静,这些相机却睁大了“眼睛”,捕捉着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

保护区还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而紧密的合作关系。科研机构专家们带来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对保护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估,提出科学保护建议。保护区也成为科研机构的天然实验室和探索宝库。

吕云说,30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这片山林。在他心中,花萼山已成为他的精神寄托,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守护这片山林,让这片“青绿”永远延续下去。而吕云和同事们的身影,也成了这片山林里最美的风景。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