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树(Areca catechu L.)又称宾门、槟楠、大白槟,是棕榈科植物等,与椰子同属棕榈科常绿乔木,主干可长至廿米,树干挺直,叶子集中生长在树顶,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蒌叶(Piper betle)的叶。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干,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槟榔子是劣等儿茶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槟榔花序分支中开着两种不同的花。微小,量多,没有花柄,紧贴分枝上部生长的是它的雄花,而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具淡绿色的萼片,洁白花瓣,长圆状卵形的则是雌花。在海南,还在“襁褓”中未抽出的花序被称为雕花。槟榔花不凋谢、不掉落,直接将花萼和花瓣宿存,变成卵圆形的果实,这就是槟榔果。
每年二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