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园林网8月13日消息: 市绿化养护大队昨天透露,全市第二批古树名木普查已经结束,170余棵符合条件,其中最年长者,是生长在龙湾区滨海街道沙南村的一棵榕树,树龄达410年,堪称“第一祖母绿”。让普查人员欣喜又心疼的是,与第一次普查相比,市民自觉保护古树名木意识明显增强,但有些市民过分“溺爱”,加速了古树名木的衰亡。
我市第一批古树名木名录,是1998年由市政府公布的,共有113棵。后因种种原因死亡4棵,现存109棵。绿化养护人员每年都要对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和“诊疗”,使这些古树名木得到较好的保护。绿化养护人员在普查中发现,在这些树木周围,也有堆放垃圾、建简易棚屋等现象。但和第一次普查不同的是,不少树木的周围,都被群众自发用围栏围住;有些树龄特别久的树,出现了树洞,也被群众用填塞砖块的形式保护。
在梧田街道塘东村,一棵胸径1.3米的无柄小叶榕树,根部被群众用直径2.5米、高30厘米的“水泥圆盘”固定。专家称,这样做的结果,是榕树根部得不到呼吸,周边水分渗透久了就会烂根。而马鞍池西路的一棵有树洞的榕树,也被群众用砖块填塞。养护人员告诉记者,市民自行填补树洞,经常会留下缝隙,雨水流入后,烂得更快。通常的做法是先把腐烂部分挖掉,然后用专用药水喷洒,再用砖块填塞,最后用水泥、沙浆等封死,不留一丝缝隙,以确保“病情不再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