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山东青岛创新古树名木保护模式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张玲 日期:2025-11-24

古树名木是镌刻城乡岁月的“活化石”,更是承载地域文脉的精神地标。作为兼具海滨风光与历史底蕴的城市,山东省青岛市始终将古树名木保护视为生态传承与文化守护的核心工程。目前,全市共有古树名木1764株。近5年来,全市累计复壮濒危古树690株,抢救严重濒危古树30余株,建成古树公园8处,逐步构建起“覆盖全过程、全要素,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的古树名木保护“青岛模式”。

法治为基 筑牢制度守护“压舱石”

随着《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于2025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青岛市及时修订《青岛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设立专项保护资金,建立市、县、镇、街四级联动机制,全面推行“一树一档、一树一策、一树一芯”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每株古树拥有专属“成长档案”。创新成立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暨协作机制,联动司法、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开展巡回审理、普法宣讲,构建“司法+行政+文旅”协同护树新格局。

针对过度铺装难题,出台了《青岛市古树名木过度硬化及破除标准》,推动保护从“硬化隔离”向“生态适配”转变。编制《古树名木资源养护技术规程》,为科学复壮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法规内容转化为全民共识与自觉行动。

科技赋能 打造精细养护“智慧脑”

青岛积极引入科技手段,推动古树保护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在古树复壮过程中,实施土壤改良、树洞修复等靶向干预,建立“复壮质保期”评估体系,围绕根部活力、树皮再生、叶绿素含量等关键指标,科学评估养护成效。

制定《青岛市古树公园建设技术导则》,规范从公园设计、复壮到验收、养护全流程。园内配置立地条件监测、小气候感知、生态实时监控等智能系统,配合虫害防控专用设备与一体化杀虫灯,实现古树生长环境与健康状况的24小时全天候监测。科技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养护精准度,为古树健康筑牢“技术屏障”。

文脉铸魂 激活古树传承“生命力”

古树保护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文化传承工程。青岛深挖古树背后的历史底蕴,推动“生态保护+文化传播”深度融合。

2025年9月,青岛市三中成为全市首个“古树校园”,通过开设古树课程、邀请专家讲树史、组织学生绘树影等活动,让古树成为承载校史记忆的“活教材”。

青岛在城市建设中坚守“保护第一”原则,昆明路新建工程为避让两棵一级古树,主动调整道路红线偏移5米,并同步打造融合文化传承、市民休闲与街头生态休憩功能的精品游园。

胶州侧柏古树公园、崂山林场古树群落等场所,通过设置铭牌、展板和文化景观,将散生古树与景观营造、文化展示相结合,让市民在休闲中感知地域文脉。

全民同心 绘就多元共治“同心圆”

打破“政府独唱”格局,青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治”的护树新模式。

全市启动“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库”建设,将50年以上、接近百年的树木纳入培育范围,提前规划保护,为“准古树”成长铺路。此外,推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出台《青岛市绿地(林地)认建认养管理办法》,开放具有历史意义的古树供单位与个人认养,近3年已有100株古树找到专属“守护者”。

创新科普传播形式,设计“耐小冬”卡通代言人,开设公益课堂,联合高校开展古树保护科普活动。开展保护“进景点、进校园、进老城、进社区”活动,社区居民组建巡逻队守护“村招牌”,师生共同创作“古树文化墙”。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每株古树都能在全民呵护中常青。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