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荣昌区昌州街道,几株百年黄葛树静立广场中央。这片地曾被规划为商业综合体的地块,为还绿于民,政府放弃4.5亿元开发收益转而打造公共绿地,这几棵古树的命运也因此得以改变。
近年来,荣昌区实施“林草兴生态兴文明兴”行动,以“三护”筑基、“三转”破题,推动“三兴”行动走实走深,构建起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护”筑基守好绿水青山底色
一为护林。荣昌全区21个镇街全面推行“一长三员”机制,配备监督员23名、指导员342名、网格护林员1219名,建立“十户联防”体系1795个,3万余名村民共同参与森林管护。同时,结合智慧林长管理系统,近40万亩森林资源实现管护无死角。
二为护绿,重在精准施策。荣昌对古树名木实施“镇街监管、村社协管、管护员直管”三级管护网络,为150余株古树定制“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如今,昌州街道的百年黄葛树枝繁叶茂,成为护绿成效的直观体现。
三为护生态,旨在守住生态红线。荣昌区对破坏生态的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区林业局联合公安、检察等部门重点打击非法采伐、收购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已查处非法采伐野生桢楠等典型案件12起,“生态红线不可触碰”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转”破题做活多元融合文章
守住了绿水青山,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荣昌区的答案是转型,从生态守护向生态变现转型,从单一利用向多元增值转型,从分散经营向协同发展转型。
广顺街道柳坝村杨家湾小微湿地给出生态变现转型答案。通过“小微湿地+生态产业”模式,614位村民入股参与,9类湿地植物将ⅴ类水质净化至ⅳ类,为周边园区年提供约19万立方米生产用水,今年上半年实现分红27万元,成功入选重庆市首批25个市级“小微湿地+”名录。
向多元增值转型,麻竹产业堪称典范。荣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麻竹“市场化、标准化、链条化、网格化”改革模式,构建“企业+集体林场+网格林长+林农”利益联合体,整合分散林地与农户,实现麻竹产业增产增收,预计今年带动林农增收650万元、村集体分红130万元。同时,以森林质量提升行动为契机,围绕螺罐山、古佛山两大山脉,推行“山上育林、山腰造景、山下兴业”模式,3000亩樱花、红枫景观林渐成规模。
在协同发展转型上,荣昌区依托川渝毗邻区域合作优势,联合泸县打造森林“四库”融合发展示范带,创新“林场+村集体+企业”模式,今年完成首笔效益分红10余万元,带动两地千余名群众务工增收超130万元。
“三兴”见效强化生态富民成果
林草兴已成为发展新底色。如今的荣昌,150余株古树名木长势繁茂,近40万亩森林郁郁葱葱,非法破坏生态行为得到遏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加强,林业资源总量与质量同步提升。
生态兴成为民生新支撑。“小微湿地+”激活乡村活力,麻竹产业发展铺就增收路,森林“四库”不断拓宽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30余万株珍贵苗木免费发放,提升人居环境,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文明兴成为社会新风尚。“黄葛树下的故事”成为荣昌生态文化的鲜活符号,诗歌散文、影像记录等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林业大户、涉林企业等生态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荣轶生态农业公司为双河街道6个村社捐赠价值近100万元路灯,照亮30余公里乡村道路。
荣昌区林业局局长刘辉表示,荣昌区将以创新的举措、务实的担当,让“林草兴生态兴文明兴”理念落地生根,构建起具有荣昌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