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江西吉安创新湿地占补平衡机制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魏贤彪 日期:2025-11-07

万安湖畔,水清岸绿,成群中华秋沙鸭翩跹而至,成为当地生态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以湿地占补平衡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通“两山”转化路径,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新路。

吉安湿地资源丰富,总面积约197万亩、占国土面积5.19%。过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湿地占用需求持续增长,“保护难、补偿难、转化难”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困境,吉安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吉安市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方案(试行)》,构建“总量锁定、动态平衡”制度体系,将湿地保护成效纳入市县综合考核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设立全省唯一的市级湿地保护专职机构,形成“市级统筹、县级实施、市场运作”闭环管理体系。

吉安系统构建“资源收储—修复验收—指标生成—交易反哺”全流程机制,贯通“资源—资产—资本”转化路径,建立四类湿地后备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依托江西省湿地资源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指标线上登记、审核、交易与凭证生成,推动湿地资源有序转化。

同时,吉安积极拓展“湿地+”融合发展路径,创新探索湿地经营收益权证、湿地vep质押等模式,赋予经营主体占有、利用、收益及融资担保权能。截至目前,已撬动近千万元低息贷款,有效激活湿地资源潜能。

机制创新带来显著成效。全市已完成湿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45宗,交易金额超5000万元。据估算,全市湿地后备资源潜在价值约20亿元。

在生态效益方面,万安、吉水等地通过对养殖坑塘、废弃矿区等区域的生态修复,不仅扩大了湿地面积,更显著提升了湿地生态质量。经济效益上,峡江县通过发展“湿地+文旅”年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带动周边300余人自主创业,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方面,指标交易打破行政壁垒,促进湿地资源在区域间优化配置,形成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

吉安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该市通过湿地占补平衡机制,不仅守住了湿地总量红线,更激活了沉睡的生态资产,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如今,一幅湿地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画卷正在吉安徐徐展开,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吉安经验”。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