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 10月27日,云南省观赏苗木行业协会专家座谈会在昆明召开。来自省内多家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协会发展及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建言献策。
座谈会会场
座谈会上,该协会会长、云南山川园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朝文回顾了协会一年来的发展、活动情况。他表示:将成立云南省观赏苗木行业协会古树名木保护及苗木专家委员会,借助专家的智慧、研发成果和先进技术,在推动全省观赏苗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用最前沿的理念和技术,助力云南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作的有序开展。
协会秘书长李琼芬在会上介绍的最新普查数据,揭示了云南古树名木资源家底的丰厚与保护形势的紧迫。她说:目前全省古树名木总量高达103.79万株,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古树的原生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同时,由于树龄老化、树势普遍衰弱,古树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显著下降,正面临严重的病虫害威胁;此外,各类人为破坏因素也持续影响着古树的生存状态。
面对严峻的古树名木保护形势,与会专家纷纷贡献专业见解。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正高级工程师张学星认为,积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作,对协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强调,古树复壮绝不能“一刀切”,必须坚持“一树一策”的原则,确保复壮方案具备高度针对性。他说:“当前,古树复壮专业技术薄弱,加强技术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依托科研院所,加快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古树诊断工作,并尽快制定出台云南省古树名木抢救保护技术标准,指导和规范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行为。”
张学星表示:应针对云南古树特色,研发新材料、新技术,加大投入购置诊断设施设备,并刻不容缓地加强病虫害防控。他说:“古树名木复壮市场潜力巨大,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希望企业能够积极参与进来。”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副院长孙正海教授,则就古树复壮标准、技术方案及实施效果评价的可操作性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认为,在古树复壮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操作空间的弹性很大,且直接关系到施工成本与最终效果。
云南农业大学关文灵教授强调了由协会牵头制定古树复壮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介绍了如超声波无损伤鉴定古树树龄等先进技术,为精准掌握古树信息提供了新途径。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所宋杰副研究员则提出,古树名木的保护复壮可借鉴医院诊疗模式,对每一株古树进行精准的把脉问诊,真正做到对症施治。他强调,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古树保护复壮评判标准体系,对于指导古树保护复壮工作尤为重要。此外,加强专业培训、深入开展考察调研也是当务之急。
宋杰表示:对于特有珍稀古树品种,应通过组培、扦插等技术手段加快扩繁,并愿意为此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昆明市园林科研所李溯高级工程师分享了自1998年以来在古树名木调查、建档及复壮技术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实战成果。他希望协会能勇挑重担,充分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积极推进古树名木科学保护和复壮工作的有序开展。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尹艾萍副研究员通过对比,分析了云南在古树名木保护复壮方面与先进发达地区存在的差距。她强调,科研院校与协会、相关企业必须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云南省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会上,与会专家还围绕成立云南省观赏苗木行业协会古树名木保护及苗木专家委员会的目的意义、组织架构及职责定位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此次座谈会汇聚了多方智慧,剖析问题、明确方向,凝聚共识,为下一步制定相关标准、加强专业队伍培养,科学、精准、高效地开展云南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