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看靖州”,响亮的口号背后,是实打实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年销售茯苓菌种4600万包,占全国80%以上;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分别达10万吨、6.2万吨,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2/3;靖州茯苓系列产品远销10余个国家和地区。
“代表中国”的靖州茯苓,何以“出山”又“出圈”?10月21日至22日,记者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下经济”报道组走进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寻找答案。
一片基地种出增收大产业
10月21日,甘棠镇五里冲万亩茯苓产业标准化生态种植基地,村民穿梭于杨梅林间,为刚种下两个月的茯苓菌种除草松土。
“茯苓是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说话间,靖州国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新芝熟练而细心地翻开泥土,露出乳白色的茯苓菌种。
“在杨梅树下种茯苓,既能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又能防止水土流失,茯苓采收后,还能给杨梅树留下有机肥。”王新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种模式每亩每年可以节省杨梅抚育和肥料成本500余元,企业和大户租用杨梅林种植茯苓,每亩每年租金可以节省50元左右,实现林农与企业双赢。”
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种植。“基地每年可产鲜茯苓1.1万吨,产值1.2亿元。就近解决就业200余人,每人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王新芝说,因为尝到了茯苓种植的甜头,越来越多农民从观望转为积极参与。
目前,靖州全县茯苓种植面积达3万亩,拥有茯苓规上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家、加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61家、个体加工户3564家,直接带动7万余人就业增收。
茯苓初级加工车间。章轲摄
这片基地只是靖州打造茯苓百亿产业的一个缩影。深耕品种优化、规范种植技术、优化加工工艺,靖州始终走在推动茯苓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前列。
今年7月,由靖州茯苓专业协会主导起草的《茯苓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推荐性国家标准通过技术审查,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前,由靖州主导制定的《中医药—茯苓》iso国际标准于2024年发布。“靖州茯苓”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
不仅如此,靖州还创下多个“第一”:我国茯苓菌丝种发源地、茯苓袋料栽培首创地、茯苓太空育种先行地、茯苓种植标准制定地、茯苓科技文化创新融合地、茯苓健康养生首倡地。“万草之源归茯苓,茯苓之首归靖州”正逐渐成为业界共识。
一个园区串起完整产业链
10月22日早晨8点半,位于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的中国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内人头攒动,一堆堆鲜茯苓整齐码放,收购商穿梭其间精挑细选,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我今天从云南拉来17车共13吨,全卖光啦。”来自怀化市会同县的梁长春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来这里卖茯苓。在他身后,从事茯苓销售20多年的姚绍和正在指挥工人卸货。“每销售一吨茯苓,政府补助20元。”姚绍和说,2024年他是销售冠军,补助拿了10多万元。
线下市场火热,线上也是一样。全国茯苓及其制品电子贸易平台上数据跃动,市场行情、产业分布、供求信息等一目了然。“园区有全国最大的茯苓线上线下交易中心,联结全国20多个大中型中药材交易市场,日均交易量超过200吨。”平台负责人聂阳介绍。
在同样位于园区的国苓科技茯苓初级加工车间,鲜茯苓经过蒸制、削皮、开片切丁、烘干、色选等环节后,打包发往全国各大药企,部分直接出口。这些年,国苓科技还把茯苓精深加工玩出了新花样,开发的产品除了有茯苓八珍糕、茯苓夹饼、茯苓酥、茯苓面条、茯苓银耳羹、茯苓袋泡茶等大健康食品,还有茯苓面膜等美容护理用品。
“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拥有全国最完整的茯苓产业链,生产全国最丰富的茯苓产品。”靖州县副县长蒋和平介绍,近年来,靖州着力构建茯园、茯业、茯销、茯科、茯馆、茯养、茯游、茯村、茯节等九大体系,全力推动茯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地已形成从菌种选育、种植、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技术推广、健康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靖州茯苓产业链条长、覆盖广、增速快,是壮大靖州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蒋和平介绍,2024年,靖州茯苓全产业链产值达81.59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100亿元。
一项改革带来发展新动能
树干上绑铁皮石斛,林间空地育金丝皇菊,树下地里种茯苓,靖州县马园林下种植基地靠着复合经营,实现“一林三吃”。
“基地规划建设面积1万亩,采取‘中药材+林下经济+科研科普研学+中医药森林康养’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建成后可实现年产中药材1万吨,产值3亿元。”靖州县林业工业管理站站长张巧林介绍。
靖州林业用地面积271.1万亩,占全县面积的81.69%,森林覆盖率76.04%。依托森林资源优势,靖州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探索“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近3年来,全县林下经济规模从24.8万亩增至50余万亩,产值从25亿元增至55亿元。
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改革推动。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靖州探索在地上、地表、地下分别设置经营权,创新“林地经营权+”发展模式,并对林下经营权予以确权登记,发放全国统一的《不动产权证书》,实现流转交易。目前,全县已办理林地经营权登记465件,涉及林地1.65万亩。
在资金上,靖州设立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探索开发了林地经营权贷、茯苓贷、杨梅贷等绿色抵押贷款,累计发放各类贷款3.5亿元。
这种“三权分置+金融赋能”的改革模式,不仅让林地经营者吃下定心丸,更推动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截至2024年,靖州茯苓科技产业园吸引了71家中医药企业、300多家加工户、21家电商企业、4家物流企业,辐射广西、贵州、云南、江西、福建等茯苓产区,以及越南、缅甸、老挝等市场。
如今在靖州,林下经济产业不仅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我们培育扶持了一批林下经济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8万余名群众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联结村集体经济组织89个,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张巧林介绍。
从山林间的悉心种植到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再到政策上的创新突破,一个个“土疙瘩”变成“金疙瘩”。然而,靖州的雄心不止于此,“中国茯苓之乡”已经锚定了下一个目标:“世界茯苓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