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数据,见证湖南林下经济发展成效——
有规模,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3610万亩,森林食物2024年产量1270万吨。
有效益,林下经济2024年产值671.5亿元。
有带动,从事林下经济农民总数突破300万人,每年直接为农民带来人均收入超2800元。
湖南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有林地面积1.89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60%左右,发展林下经济大有可为。
早在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就专门出台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文件。2018年,湖南将林下经济列入五大千亿产业来打造,编制了发展规划。10月20日—22日,记者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下经济”报道组走进湖南林间地头、工厂车间,感受林下经济蓬勃发展之势,解码高质量发展之道。
关键词一:三产融合
杨佩儒是湖南绿地公司负责人,微信昵称为“笋老农”的他,朋友圈几乎全是与笋竹产业相关的内容。10月20日,他带记者参观了公司位于会同县的竹笋生产加工车间。
清洗、切分、腌制、装袋、杀菌……流水线上,自动化生产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经加工后,鲜笋变身清水笋、酸菜笋、泡椒笋等多样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上海、广东等地。
加工车间。章轲/摄
“目前,公司已流转笋用林5万亩,配套竹笋初级加工厂10家、精深加工厂1家,并联合湖南农业大学建成国家级‘竹笋科技小院’。”杨佩儒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订单充足,销售额有望实现8000万元。
全产业链发展,让好竹笋变成好收益。会同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李超介绍,“会同竹笋”已获得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24年以来,全县新增笋竹相关市场主体25家、企业10家。当地正着力打造百亿级笋竹全产业链。
通过三产融合做大做强林下经济,类似的探索已在湖南各地铺展开来。
中国靖州茯苓贸易大市场里繁忙的景象。章轲/摄
靖州县形成了从菌种选育到精深加工的完整茯苓产业链,鲜、干茯苓年交易量分别达10万吨、6.2万吨,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2/3。靖州茯苓全产业链产值2024年达81.59亿元,今年预计可突破100亿元。
新晃侗族自治县聚力打造百亿级黄精产业集群,精深加工从传统药材延伸至药食同源领域,黄精面条、黄精茶、黄精阿胶等创新产品陆续上市。全县黄精种植面积5.5万亩,年加工鲜货8万吨、干货2万吨,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
工人展示刚挖出来的黄精。章轲/摄
目前,湖南已形成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果、林特产品、特种养殖、资源昆虫、林下农经作物、特色类茶、特用花卉等十大林下经济产业类型,探索出“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美妆产品”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新化黄精”“通道黑老虎”“石门林蜂”等10个特色林下经济品牌得到市场和消费者认可。
“湖南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活力涌动。”湖南省林业局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邓绍宏表示,将继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种养、加工、服务一体化现代林下产业体系,让林下产品产得出、卖得好、效益高。
关键词二:精准扶持
“第一个五年计划搭了一个平台,第二个五年计划希望收获满满。”一个多月前,杨佩儒刚拿到全新食品生产许可证,就迫不及待地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近期,他不断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招工信息,计划增加生产线。
企业之所以有这样的发展底气,离不开政策支持。2021年,会同县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三权整合,在全国率先推出可交易、可流通的绿色金融不动产权证。凭证可向银行抵押贷款,并在林下经济种植等方面享受政策倾斜。
“林权贷”具有额度大、周期长、利率低、用途广的特点,这让企业尝到了甜头。“公司用‘林权贷’资金购买了4台全自动包装机,建成了一条大型流水杀菌线、速冻生产线和1万立方米的冷库,日产能从1万包跃升至10万包。”杨佩儒说,他们还将申请“林权贷”,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而对于会同县白土冲家庭农场经营者李茂进而言,扶持政策是一场及时雨,也是一颗定心丸。
2023年,李茂进回乡创业,流转林地发展林下草珊瑚种植。今年12月,他的500亩草珊瑚即将迎来第一茬收获。“政府帮助修建的林区道路,解决了运输的燃眉之急。”李茂进说,这几年,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很顺利,明年计划再增加200多亩种植面积。
会同县林业局局长蒋健介绍,该县把林下经济作为推动林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重点发展以中药材、竹笋、魔芋为代表的林下经济,出台了中药材奖励办法、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每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以上。
会同县只是一个缩影。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的政策实招一个接一个,既构建由林业、财政、农业农村、水利、中医药、科技等多部门联合运作的管理机制,又投入省级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还在培育经营主体、加强技术支撑、做优林业品牌、强化质量监测等方面给予支持。
目前,湖南建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超200万亩。形成“湘九味”中药材等4个林下经济国家农业产业集群,创建省级以上林下经济龙头企业188个,培育新型林下经济经营主体7528个。
“我们计划再遴选6个重点县、40个国有林场、80个企业及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通过资金扶持,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一县一特’特色林下经济品牌建设。”邓绍宏表示。
关键词三:联农带农
10月21日一早,会同县连山乡火神坡箭叶淫羊藿育种育苗基地的大棚里,满是忙碌的身影。“我家就是附近漩水村的,土地流转给了基地,既能收土地租金,还能在农闲时候和同村人一起来这干活儿,一年下来还可以挣到1万元左右的工钱。”正在除草的粟泽香笑吟吟地说。
湖南省会同县连山火神坡淫羊藿种苗基地。章轲/摄
淫羊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叶均可入药,市场需求量大,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0年以上,每亩年产值达1万元至2万元。
“基地建有240亩标准化育种育苗大棚,年产淫羊藿种苗1000万株,可供3000亩商品基地种植。预计今年可实现综合产值2000万元。”众鑫农业公司总经理蔡叶茂介绍,基地还带动当地50多名村民就业,让当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
再把目光投向会同县地灵乡大坡村淫羊藿种植基地。村民们穿梭在林地间,细心地中耕施肥。已经在基地务工4年多的欧阳真香告诉记者,她今年61岁,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每天挣个100元,特别满足。
2022年以来,会同县广坪国有林场与县内龙头企业合作,大力探索林内复合经营。“这些林地我们租赁给众鑫农业公司,用来发展箭叶淫羊藿林下标准化种植。”林场场长梁文斌介绍,目前林场已发展箭叶淫羊藿1300亩、野菊花1100亩、草珊瑚300亩,带动周边群众300余人就业,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元。
在湖南,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靖州县通过培育主体联农、入股分红带农、直播带货助农等多渠道,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新晃县的林农实现“租金+薪金+分红+产出”四重收入,林下黄精成了林农口袋里的“黄金”;洪江市鼓励农户以林地入股方式,发展林下仿野生种植天麻,300余户参与家庭年均增收2万元。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变单一模式为多元发展,湖南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创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林农”“龙头企业+基地+林农”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解决了分山到户后林地小而散、家庭经营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受保护、林下增效益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三产融合”“精准扶持”“联农带农”,这些关键词背后,是湖南振兴林下经济的不懈努力和成功实践。在大有可为中实现大有作为,湖南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