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直播实录(组图)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佚名 日期:2005-04-12


    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4月1日举行。(摄影/新浪科技雷永青) 

    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4月1日举行。(摄影/新浪科技雷永青) 


    新浪科技讯由于“圆明园的湖底渗透工程”,圆明园面临十字路口,圆明园之水引起了专家的忧虑,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4月1日下午2:00—4:30分,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在友谊宾馆友谊宫二层1号会议室举行。研讨会由自然之友、博客中国、新浪科技联合主办。以下是会议实录: 


自然之友总干事薛野(摄影/新浪科技雷永青) 


    薛野(自然之友总干事):圆明园这件事情触动了我们诸多的神经,文化、心理、遗产保护,有鉴这件事不可替代性与紧急性。自然之友、博客中国紧急组织了这次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里既有专家学者、也有ngo组织,还有市民代表。另外就是很重要的对圆明园的保护规划非常重要的相关政府机构。我们向有关的文物局、林局、海淀区政府、北京市环保局、国家环保总局都发出了会议的邀请,也收到了积极的回应,海淀区将派遣他们的宣传部长到会。圆明园中心管理处,他们也派遣了党政办的何副主任来参加本次会议。我们对体现了开放和交流姿态的政府机构表示感谢,欢迎你们的到来。我们也希望通过圆明园这个契机,通过这时方式推动中国的环评法实施,我们不仅需要风暴,还需要更多的个案推进中国600多项法律法规良好地执行,我们也希望推动更多的观众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解决中来,这就是我们会议的初衷。今天的会议由我和博客中国的王俊秀共同主持。

 
博客中国总裁王俊秀(摄影/新浪科技雷永青) 


    王俊秀(博客中国总裁):非常感谢,圆明园这个问题一切源于150年前的一场大火,圆明园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家园,它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生态的问题,而是每个中国人无法割舍的家园。我记得在十几年前来北京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在圆明园附近居住,晚上经常要到圆明园走一走,觉得这里有一种特别大的民族梦想。所以我觉得圆明园纠缠了一个民族梦想、人文精神、生态环境和公民社会等多重话题的聚合点。为什么圆明园这个话题在网上一经披露就会引起重大的反响,跟我们整个民族的心理结构是有关系的。在这样一个话题下,我们博客中国作为一个关注科技和为博客作服务的网站调整我们的方向。我们要从原来it互联网向整个中国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若干的社会问题和焦点做一个完整的反映。

    王俊秀:这些话题包括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问题、科技科研体制的讨论,包括对于医疗体制和住房体制的讨论。我们认为整个网络对于公共话题的涉及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们也想把博客中国作为广泛的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建立起来。很久之前我就对自然之友的梁先生充满敬意,梁先生为中国的环保事业亲自出席,也充满了尊敬,我还看到了不远千里到来的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还有我看到了全国十大律师高智晟和胡星斗教授。

    薛野:直接进入主题,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给每位发言者大概五分钟的时间,最后我们会留下半小时给媒体,谢谢媒体对这件事的关注和支持。首先有请自然之友会长和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先生发言。

 
自然之友会长和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摄影/新浪科技雷永青) 


    梁从诫:关于这次会议的背景,特别是宏观的背景刚才主持人和王俊秀先生都已经说过了,我现在就想我虽然是在水务问题上是个外行,但是我想这次引起争论的主要是两个问题。圆明园用塑料衬垫防渗这样的做法,究竟是一种对生态保护有利的做法还是最后会证明它是不利的做法,这个问题我想今天在座的很多专家、学者,当然专门做防渗的专家今天还没有请到。这方面应该多听听各种不同的意见。第二圆明园这次工程是一个相当大规模的工程,但是大家知道圆明园不仅是圆明园管理处的圆明园,也不仅是海淀区的圆明园,它是全北京的圆明园,全中国的圆明园。这样重大的一个举措,要不要事先让公众知道、公众有没有知情权,公众有没有表明意见的权利,也是这次我们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如果类似的重大举措公民有知情权的话,今后相应的项目是不是我们都应该有权利参加?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两方面的问题。刚刚薛野已经说过了,我们请了相关的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来参加我们的会,我们的意思就是说不要一面倒,我们也听听主管部门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也有他们的理由。我们大家两面的意见都听一听,我们不想变成一边倒的东西,而且我们希望政府和公众之间能有一个互动、交流的机会,以后重大的项目就都有这么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这样我想也符合胡锦涛总书记说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到了这次发现圆明园铺衬的兰州大学的张正春教授,如果不是他把这个问题捅出来,我们很多人大概还不清楚这件事情。今天非常容幸地请到了张正春教授,听听他在这方面有什么想法。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摄影/新浪科技雷永青) 


    张正春:我碰巧看到了圆明园这样的事情,引起了大家的关心和注意,我首先感谢大家,同时也深感诚惶诚恐,个人的意见不一定正确,但是我想圆明园作为一个古典皇家园林的重要遗址,其生态学价值、文化价值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圆明园的人都很关心的,我自己该说的话已经说得很多了,而且网上的评论很多,重复的话我就不讲了。最近我反复地想,博客对我的批评我也看到了,是不是我们多管闲事了,是不是我们话说过头了?最近一个多星期以来我和生态学界的一些专家、老先生、老前辈都做了一个意见交换,请教的结果他们都还是支持我的意见,我自己也反复思考,是不是我自己没有把握好,现在我感觉到,我们的看法还是没有错。昨天圆明园管委会有一个正式的答复,今天我看了以后感到还是不满意,原因很简单,从目前来看圆明园管委会把这个问题看得简单化了。我们不是多事,我们也不是跟圆明园有什么样的矛盾冲突。我做呼吁也没有说对他们有什么大的意见,我只是想应该帮助把圆明园保护好,因为我热爱圆明园。到现在为止包括最后人民日报在现场考察特别加了一条,就是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对北京市、对圆明园水资源的问题给予生态补偿、经费支持。说白了可以这样讲,作为我个人是热爱圆明园的,也是愿意给他们帮忙的,不是给他们找麻烦的。我感觉好象我们有些人有点误解,好象我在多种形式。同时我觉得像圆明园这样一个大的园林,它非常重要。我考虑已经说过的话就不多说了。我今天想说三点,第一我认为圆明园的问题应该放在一个整体考虑,不要孤立地去看。从雍正、乾隆开始,圆明园、颐和园包括香山整个这一代是作为一个帝都的整体景观规划进行的。所以乾隆在圆明园工程完了以后又开始修建颐和园,目的是把这一片作为景观整体来完成。我们现在把这几块已经分割了,包括圆明园在修建以前在名清以前是湿地,当时有很多的沼泽,有充分的地下水供应。我之所以说要整体规划,当初造园的时候有一个规划思想,我们古代的园林规划师是有思想的,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作为一个大国的生态环境维护来规划的。所以在乾隆朝可以讲当时的圆明园、颐和园包括香山这一代已经形成一个洋洋大观,所以欧洲人来非常惊讶,引起了欧洲的向往。

    张正春:现在看来很早以前我们就错了,在圆明园、颐和园、香山这一代应该做整体规划,北京市现在为止对这一代是否是一个很好的规划我觉得有疑问,如果有了我们应该有协调的行为。就圆明园本身来讲也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不应该就水弄水,就山说山。现在就水说水其余不弄,我认为这不合理。你把水管住了山怎么办?园里的树木怎样办?这样做下去将来后果如何?他不管,只管水费的问题,圆明园的水费不仅仅是圆明园本身的问题,圆明园也要考虑整体规划,你的山水景观怎么办?包括改造的时候相关措施是怎样配套的。另外我认为,在圆明园之外整个海淀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因为北大、清华原来都属于圆明园,在古代这里是湿地没问题,很多人说这里原来干涸,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是干涸的为什么叫海淀?海淀地区是北京上风上水的地方,海淀区现在打着生态海淀(旗号),这不是打着生态海淀(的旗号)破坏生态吗?所以就海淀区本身的问题应该做整体规划、颐和园怎么办?圆明园怎么办?这一块水的供应怎么办,这是就海淀而言。再大一个目的是国家首都的生态安全问题。圆明园的生态学价值不是属于圆明园本身,它对于海淀区、对于北京市本身都有其生态问题,海淀区地下水问题,对整个北京市生态安全,我自己感觉它是一个生态安全阀,如果海淀的水出现问题,整个北京市的生态安全就要受到威胁。乾隆皇帝都清楚这点,清朝把这个问题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我们现在好象把这个问题看得非常孤立、简单,好象是小菜